佛圖網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886073492256
查看: 623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湾之美——台湾老街

[複製鏈接]

18

主題

0

收聽

5

聽眾

中級會員

Rank: 3Rank: 3

積分
3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5-1-15 09:48:1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旅途分享
地區: 臺灣 » 臺北市

  西洋人曾歌咏说:废墟的存在,是土地的记忆,也是土地的历史。我借用此诗说:老街的存在,是台湾人的记忆,也是台湾的历史!
----台湾文史研究专家 庄永明

      台北第一 艋胛老街

       万华区位于台北市西南方,东以中华路与中正区接壤,北以忠孝西路与大同区为邻,西面环绕淡水河与台北县为界,南至新店溪,全区呈「胃囊」形状。

  17世纪末,本区有平埔族「纱帽厨社」沿着河流散居,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名为Mankah的独木舟。清康熙48年(1709),泉州移民陈赖章获准开垦台北盆地,从新庄拓垦到此,见舟船翔集,于是以「艋舺」称之,并搭盖了几间茅屋作为据点,成为台北第一条市街的雏型。若说台北的繁荣始于万华,一点也不为过。
  
       一府二鹿三艋舺

  虽然台北盆地最早的物产集散地和行政中心在新庄,但码头淤积加上民乱,终被下游的艋舺所取代。艋舺地处大汉溪、新店溪交汇口,水运条件原本优越。嘉庆以后,南台湾天灾频仍,经济重心北移,艋舺人口激增,当地商人组成「郊行」,与大陆沿海各地往来贸易,顿时帆樯林立,一片荣景;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名声传开,也奠定了北台湾发展的根基。
  
  淡水河淤浅之后,严重瘟疫加上民间械斗,使得艋舺的经济优势逐渐消退,邻近的大稻埕则急速活跃起来,成为新兴的商业中心。战后此地隶属龙山区,今日规划为万华区。

       台北市最老的贵阳街

  艋舺的发展由淡水河畔开始,往内地呈「廿」字形,贵阳街是全台北市最老的街,也是艋舺兴盛的起点。早期汉人从河口上岸开垦,常到此地与平埔族人交易蕃薯,旧称「蕃薯市街」;日治时,改名发音相近的「欢慈市街」,并被划入「游廓」(即风化区)内,因此街上有不少的妓院,住户也以日人居多。至今仍遗留着洋楼建筑和传统杂货小贩、糕饼店、香铺等,百年老店「新协和药行」、艋舺教堂、青山宫均位于贵阳街上。

  乾隆年间,地藏王庙的兴建,带动了西昌街的发展,224巷内聚集了数十家草药店,形成了历史悠久的「青草巷」。原来艋舺开垦之初,流行疾病多,青草药店就成为民间诊疗机构。草药的来源以台湾本地为主,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客人需求来调配。

  由康定路、广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围之街廓,古称「剥皮寮」,乃因清朝福州商船进口杉木,多在此剥去树皮而得名。邻近康定路、广州街一带,则因早期发展为煤炭集散地而通称「土炭市」,拥有不少精致的洋楼。

  华西街是本区另一条大名鼎鼎的街道。清朝时,这一带因巷道弯曲,俗称「凹月斗仔」,是船夫与码头工人的落脚处,娼寮、酒楼次第开张;日治时期更被指定为风化区,艳名远播。二次战后才改名为「宝斗里」,依旧是纸醉金迷的胭脂巷,直到民国86年,台北市政府决议废除公娼,才结束本地的风花雪月史。近年来改辟为观光夜市,提供中华民俗艺品和台湾小吃进驻,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成为本区最繁华的地段。
  
  至于广州街、西园路的发展,则与龙山寺的兴建有关。目前西园路上仍有为数不少的佛具店、绣庄,而广州街上的艋舺隘门、淡北育婴堂碑、黄氏宗祠等都是著名景点。
  
  西园路过了桂林路口,就是昔日郊商、商铺集中的「旧街」,历史仅次于蕃薯市街。这里也曾是清朝义仓的旧址(今万华分局),现在以中药、糊纸、佛具等传统行业为主,虽然经过改建,仍可看出门面窄、屋身长的典型店铺住宅特色。

       洋溢着红砖风味的湖口老街

山间洼地被称为是「湖」,因此,位于店子湖台地向西北西「南窝」、「羊喜窝」、「粪箕窝」等山间小盆地出口处的老湖口,得以命名。此处的平原土壤多为酸性红土,不适于耕作,但稻谷和茶叶的收获仍可自给。
  ◎ 台地上的聚落点

  山窝遍布的湖口,原本是平埔族的屯垦地。清乾隆59年(1794),广东惠州陆丰人来到湖口,在地势不高的台地上形成零散的聚落,部分人进入山区种植农作物。因正好处于山区和台地间,老湖口自然成了货物的集散地,初来的移民也会暂时落脚于此,再往杨梅、中坜垦拓。

  光绪19年(1893),刘铭传主持铁路铺设政务,湖口路段正式完工通车,湖口受到各方瞩目。当时的「大湖口火车站房」,每天有6班车往返基隆与新竹间,行旅、货物的往来运送,使车站附近开始聚集人潮。日治时,人们口中的「湖口驿」不但营运良好,附近的周边区域,更提供了商贩做生意的好机会。久而久之,湖口逐渐发展成商业区,汇集了无数的买卖交易,街上的店家多半是小本经营的零售生意,但因腹地不广,商圈最远只到新丰和富冈。

  ◎ 铁路迁移后的老湖口

  昭和4年(1929),日本当局认为经过老湖口的铁道线坡度较陡,加以路基不稳,频生事故,决定实施改道。商人们闻讯率先搬离,在数公里外的新湖口找到落脚处,继续做生意。当时新盖的新街,即现在的中正路,两旁依稀可见数栋旧屋。而原设于湖口老街上的机关团体,亦纷纷移往新湖口,使得今仁势、孝势村一带,迅速成为新兴城镇中心。老湖口自此敛起光芒,结束了璀璨的一页,至于一幢幢的红砖街屋,以及山墙上的响亮店号,则成为带不走的历史见证。

  ◎ 老街的成型

  除了地理因素,湖口老街的成型,与罗氏家族的开发有极大的关系。罗氏先祖罗宏陞在老湖口发迹后成为大地主,不但捐献庙地兴建三元宫,并且开整了通往旧湖口车站的道路,起造屋舍。分散在车站附近的住家,相中此路段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就跟罗家租地建构一条宽敞的市街,借以集中商家,吸引商机。

       湖口老街约建于大正3~8年之间(1914~1919),落成后,整个车站区显得气势不凡,当时是湖口地区的一大盛事。不过在此之前,湖口早就有几条民街存在,其中较具规模的是「老街」与「横街」,为了区别起见,居民就以「新街」称呼现在的湖口老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 推薦預訂 心靈家園 佛寺機構 家舍地圖 周邊商品 心靈之旅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媒體報道| 加入我們| 法律聲明| 用戶協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