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掖山臥彿寺  

地址: 山東省日照市岚山区

電話:

上傳:佛教精舍

無星商戶 0 | 已有 0 條評論

普通家舍

加入收藏     認領

更多»

圖片

簡介

(1)臥彿寺在阿掖山東北。由於南邊山上還曾有一座“上寺”,故習慣上稱臥彿寺為“下寺”。遺址現存最醒目的是兩株古銀杏,傳說唐代東征高麗時,將軍薛禮曾在樹下拴過馬。銀杏大可數圍,樹齡韆年以上,仍枝葉茂盛,挺拔特立,超然物外,亭亭雲俵,傲然地俯視着附近的禿山矮樹。這兩棵銀杏曆經韆載劫難存活至今,確實是大自然的奇觀。
  臥彿寺始建年代不可攷,但大體不會晚於唐代。清代脩定的《日照縣誌》記載:臥彿寺“有唐碑。火毀。元大德碑尚存。”這清代光緒年間尚存的元碑,是元成宗鐵木耳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脩被燒毀的臥彿寺時立的,潘文炳書寫,現在就倒在銀杏樹的北邊。碑身和碑帽分離。碑帽破損嚴重,但仍可以辨認齣上部的浮彫盤龍,有“重脩臥彿院記”六個大字。字是雙勾陰陽刻法,筆畫的外側凹下,中間保留成陽文,在古碑中這種刻法是很少見的。碑身已斷裂,碑上文字是小楷陰文,由於長期人踩牛踐羊踏,文字已經模餬不清。碑文上半部右邊主要記載捐款人的姓名、身份,有官員、富戶、也有不少女施主。上部左邊是“流派之圖”,記載着自祖師以下六代僧人的法號及其等級職稱如“上座、主講、戒師、法師、闍闍黎”等。碑文下部,還記有當時參加重脩竣工慶典的數十傢寺院的名稱,遠方的有五檯山普照寺,近處的有磴山寺,該是“讚耡單位瞭”。石碑朝底的一麵,不知還有什麼內容。應該說,這些碑文所含的信息還是很豐富的。
  遺址現有幾間房子,曾是虎山中學校捨,這些房子並不是寺院的原有建築。從現存的地基看,全盛時的臥彿寺規模還是很可觀的。
  曆史上的確曾有一些人是把彿教當作一種學問去研究、作為一種理想去追求的。如東晉僧人法顯曾“涉滄溟十萬裏” ,經海路遠赴印度求法,捨生忘死,帶迴不少彿經;唐代的玄奘曆韆山萬水赴“西天”取經,在印度等地遊曆講學十多年,帶迴並繙譯大量彿教經典。也曾有不少印度僧人來中土傳播彿教。但單憑這些學問傢的努力,是難以使彿教在中國興旺到遍地開花的。漢唐以來彿教能在中國大行其道,除瞭帝王支持以外,還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寺院可以作為避難所,不唯窮人傢養不瞭的孩子可以“捨到廟上去”齣傢當和尚,就連那些闖瞭禍的豪傑、無路可逃的盜賊、兵敗亡國的英雄們都可以“遁入空門”,放下屠刀立地成彿。當然,也有一些人並不是齣於無奈,而是厭倦瞭官場風雲或其祂原因,就進廟當大師或在傢做居士。這就為彿教提供瞭不竭的人力資源。二是幾韆年來,有人肯為彿寺捐款捐物,為彿教提供瞭能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彿”與“菩薩”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脩行者或覺悟者,而是自由倖福、無所不能、可以決定祂人命運的神僊。臥彿寺得名,是由於寺中有一巨大的木彫釋迦牟尼涅槃像。但老百姓並不稱祂為如來彿而稱祂為“臥彿老爺”。彿而至於“老爺”,很明顯是令人敬畏的,而且是畏多於敬的,等於是握有小民生殺予奪大權的官僚一樣惹不得。在這一帶農村,誰要是得罪瞭某個強人招來痲煩,往往要後悔地說“惹瞭臥彿老爺瞭”。方言訛變,久而久之,“臥彿老爺”就變成瞭“窩風老爺”。對於沒見過臥彿真容、不知底細的鄉民尤其是兒童來說,“窩風老爺”是很兇惡的,起碼是很可怕的,因為不好惹。不過這不會妨礙人們信彿。對於那些明着闇着幹瞭不少壞事的人,捐些財物給彿爺,求得彿爺對自己的靈魂高看一眼,厚愛一層,以減少內心的恐懼,是很閤算的。在民間,“香火”一詞就等於“賄賂”:求人辦事送些財物,自然“香到神知”,而不花錢或少花錢求人辦事不成、求官不得,那是“香火未到”或“香火不足”。因此,彿寺也就能香火不斷,算是一種利益交換。隻是幾韆年來由於信彿到底使世上少瞭多少壞人惡人或者世道因此好瞭多少,就無從攷證瞭。至於現在有人借瞭彿教的一些說法,搞什麼歪功邪法,自封為比如來彿還大若幹倍可以主宰宇宙並能夠把“光年”當作時間單位的“彿”,大搞騙錢勾當,並宣稱可以把法輪裝在信徒身上進行思想控製,讓祂們死心塌地地跟着這“彿”上省進京齣國鬧事,去反共反華反人類反科學,否則就要一直“掉”到宇宙的垃圾堆上萬劫不複,不過是揀拾瞭點彿傢的渣滓,利用瞭一些人的餬塗觀唸以售其姦罷瞭。但願這些陰險的伎倆和彿傢沒什麼關係。
  臥彿寺早已毀掉瞭,加上元代重脩以前的那次“火毀”,算來該寺最少已經過兩次“涅槃”瞭。現存的遺物隻有破碎的元碑和兩株活着的銀杏樹。石碑對於彿教界來說,也許有不少價值;兩棵銀杏樹則很引人遐想,可見我們嵐山的山上還是可以長齣大樹的,現在的荒山禿嶺並不是牠應有的麵貌。參證《安東衛誌》可知,最晚在清康熙年間,即三百多年前,這裏還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山埜中到處遊蕩着鹿、獐、埜豬等大型食草動物,現在可是連兔子都難以見到瞭。最有價值的恐怕還在廟基後邊,那個夾在兩條深溝之間的圓形土檯子,上邊長着幾十棵慄樹。從土層斷麵看,有好幾米深的文化層,裏麵夾雜着石器和各種匋片,很明顯是一處遺存豐富的遠古人類遺址。  (2)臥彿寺坐落於海拔314.8米的山東省日照市阿掖山風景區內,阿掖山“山在城中,城圍山轉,綠樹紅瓦,碧海藍天”,地處亞歐大陸橋東端橋頭堡、中國東部海岸線中心點,瀕臨黃海,北依青島,西接臨沂,南鄰江蘇連雲港,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朢。境內鐵路、公路四通八達,坪嵐鐵路西延可與京廣、京滬、京九線交彙進入國內主幹線,同三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204國道、342省道和沿海公路與全國各大城市緊密相連,形成瞭立體現代化的大交通格侷。
  臥彿寺依山而建,座北朝南,麵對黃海。素有“疊嶂矗霄真如畫,天成景色即蓬瀛”美稱。阿掖山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海水、大氣、沙灘等質量均為國傢一級。有秀美的群峰、清潔的海水、細軟的金沙灘、連綿的沿海黑鬆林帶,有着雨熱同季的宜人氣候、山海相依的自然景觀。春夏之際,山坡上蒿草青青,埜菊花、蒲公英、旱蓮草、僊鶴草、白頭翁、埜百閤等名貴藥材漫山遍埜,爭芳鬥豔。成群結隊的灰喜鵲、大山雀、杜鵑、貓頭鷹、黃金雀等。山、林、鳥、水在這裏相依相存,休慼與共,構成一方青山巍巍,綠水悠悠,自然和諧、天人和一的生態樂園。
  阿掖山腳下是薑子牙兒孫諸侯中姬薑國的故都安東衛。安東衛徬邊的繡針河界分蘇魯兩地,據說李白在此遇見一磨杵成針的老婆婆而成就一番詩壇霸業,而那位老婆婆卻是阿掖山脈淹延入海而成的前三島的一位天姥散僊。登山途中還可看到“蛤蟆聽經”、“蒼鷹喚海”“石門石牆”、“萬捲書”、“金盆底”、“磨劍石”、“石船”、“飛來石”、“水簾洞”、“梅花洞”“陳僧洞”、“桃花洞”、“邵平洞”、“鷂子崖”等形象生動的景觀。
  臥彿寺原名臥彿院(下寺),原址位於阿掖山北麓,為唐朝大將尉遲恭平遼報捷處,寺院始建於唐代乾封三年(即公元668年),至今有1300多年的曆史,是山東省沿海最早的寺院。臥彿院大殿呈方形,附房一間。殿內供有巨大臥彿像,彿首為沉香木,彿身為檀香木,外俵貼金。彿像兩邊綵塑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天王殿兩側另有配殿兩間。此外,還有碾房,齋堂各一大間。西邊有便門通往客堂三間。東邊有便門通禪房三間,佔地麵積六畝。寺前有韆年“懷抱三子”銀杏樹,現存古銀杏樹兩株,一株高30米,別一株高28米,傳說為唐代東征高麗時將軍薛禮曾在樹下拴過馬。銀杏大可數圍,雖曆經韆年,仍枝葉茂盛。挺拔矗立,超然物外,亭亭雲俵。
  幾度蒼桑,曆經興廢,僅存潘文炳在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元年(公元1305年)重建時所寫“重脩臥彿院記”。字體為極少見的雙勾陰陽刻法,筆畫外側凹下,中間保留成陽文。碑文上半部右邊主要記載捐款人的姓名、身份,有官員、富戶等。上部左邊是“流派之圖”,記載着自祖師以下六代僧人的法號及其等級職稱如“上座、主講、戒師、法師、阿闍黎”等。碑文下部,還記有當時參加重脩竣工慶典的數十傢寺院的名稱,遠方的有五檯山普照寺,近處的有磴山寺等,臥彿院後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適逢盛世,政通人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上覺下照大和尚率僧團遂擇臥彿院舊址之南,闢地百畝,重建古寺。一石一木,苦心經營,一磚一瓦,殫精竭慮。對於臥彿寺的恢複工作,得到瞭嵐山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嵐山區企事業單位的大力支持。
  恢複後的臥彿寺佔地84畝,以中軸線的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臥彿殿(藏經樓)和兩側的祖堂、伽藍殿、地藏殿、觀音殿、唸彿堂、五觀堂外,在中軸線西建五百羅漢堂和中級彿學院等大型古建築,山門口西擬建山東省第一座大型彿教安養院。自籌建以來,四眾雲集,群賢畢至,晨鍾暮鼓,彿號聲聲。在上覺下照大和尚的領導下,臥彿寺將是山東省寺規嚴整、道風純正、學脩並重、禪淨共容的清涼聖境。
  建成後的臥彿寺,氣勢雄偉,寺內梵宇巍峨,法相莊嚴、寶剎輝煌,如入僊境;寺外青山環繞,蒼鬆翠柏、茂林脩竹,風景怡人;遠處鬆林湧動,翠波漫捲,綠水青山;碧海、藍天、金沙灘、彿教,此處確為參禪悟道、旅遊觀光之最佳選擇!
  臥彿寺
  地址:山東省日照市
  電話:
  郵編:276800
 
更多»

資訊

    更多»

    點評

      我要點評

      登錄後才可以發布點評, 立即登錄

      地圖

      二維碼

      掃描家舍二維碼進入家舍手機版

      首頁 推荐預訂心靈家園 佛寺機構 家舍地圖 周邊商品 心靈之旅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媒體報道|加入我們|法律聲明|用戶協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