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寺  

地址: 浙江

電話:

上傳: 雲煙

無星商戶 0 | 已有 0 條評論

普通家舍

加入收藏     認領

更多»

圖片

簡介

黃荊寺坐落在六橫島龍山與峧頭交界的七峰山黃荊嶴,因山上黃荊樹叢生而得嶴名。為現今島上規模最大、佛事興旺的一個寺院。寺院周圍被冷翠染綠的七峰山緊緊環抱,宛如七星拱月,山青水秀,景觀如畫,堪稱海島洞天福地,遊覽勝境。
  現今黃荊寺的總體佈局為:寺中心直落上殿,前殿為彌勒殿供座彌勒佛,背面為豐馱座像。中殿為大雄寶殿,蓮席端坐著2.6米高的釋加牟尼佛祖和阿彌陀三世尊大佛,左右為2.6米高的楊枝觀音以及1.3米高的善才、龍女,殿兩側是1.15米高的十八尊的羅漢坐像,殿后壁為2.2米高的騎獅子白象的文殊?普賢菩薩。後殿是圓通寶殿,即觀音閣,中央為1.5米高的觀世音坐象和豐馱立像、彌勒坐像。書匾額楹聯,大雄寶殿楹聯為“名刹踞七峰度眾生永離生死海,慈航發六橫濟有情同登涅槃岸”。殿前有百年鐵樹兩棵。弘法堂書有“維摩垂跡六橫島天女散花,生公說法七峰山頑石點頭”楹聯。
  探究黃荊寺歷史淵源,於明末清初期間由石柱頭村民在七峰山腹地開墾,挖掘出一塊高40釐米、寬20釐米的石碑,上書“黃荊禪寺”四個大字,故名。據民間調查,黃荊寺建于明朝萬曆十六年(1588),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清光緒三年(1877),由邵仁清、邵仁貴贈地數畝,由僧靜宏建茅篷2間,後由僧式勳擴建大雄寶殿和廂房數間。此後,由西峰、東福法師修寺建院。至1924年,寺院有十二間,建築面積約計500余平方面。民國初年,大雄寶殿及廂房6間因失火被毀,僧月乘募資重建。1942年,寺院遭日寇焚燒,僅留下後大殿3間佛殿和左側一幢廂房,由西峰主持寺業,後經眾僧努力,重建寺院3間,續後又擴建9間,共計四軒12間,修復如初。建國後,西峰來往于黃荊寺與蝦峙清涼庵之間主持佛事,不久式勳,月乘師徒來黃荊寺繼承寺業,香火逐漸興旺。1966年的“文革”時期,該寺被拆辦收場,式勳病故,月乘也暫時中斷佛事。
  直至1976年,黨和政府對佛教事業的重視關心,黃荊寺重獲新生。1978年,月乘大師重振佛門,募資在原地重建殿房,供釋迦牟尼佛像,並收授可啺師為徒。1980年,黃荊寺由可啺師主持,率眾僧徒統力合作,重振事業,建寺6間,1984年又建造豐馱殿一座計3間,客房4間。1982年建大雄寶殿、地藏殿。1985年建造西樓四幢。1986年建造大雄寶殿3間,東樓4間,圓通寶通及左右廂房等。1990年建三聖殿、臥佛殿、大悲殿、五百羅漢殿及華藏世界。1993年8月,經普陀區人民政府批准為開放寺院。1995年建圓通寶殿。1998年建法輪殿。1999年建天王殿。2001年建弘法堂,始建一座七層高萬佛寶塔,2003年9月落成。
  黃荊寺自創始以來,幾經風雨,幾經興衰,歷盡艱難,現經全面修復擴建,面貌一新,全寺占地面積35餘畝,房屋210餘間,占地總面積2千餘平方米。香客床位100余床,總化資30余萬元。至2006年,僧人16人,職工15人,弟子數百名。每到佛期,來自六橫本島、元山、蝦峙、桃花、佛渡、梅山、鎮海、寧波、舟山、上海以及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的賓客、香客絡繹不絕。
  黃荊寺不僅是個佛教聖地,而且山上環境幽雅,冬暖夏涼,奇樹異花,果實飄香,可供遊人小憩,是一個旅遊避暑的寶地。
更多»

資訊

    更多»

    點評

      我要點評

      登錄後才可以發布點評, 立即登錄

      地圖

      二維碼

      掃描家舍二維碼進入家舍手機版

      首頁 推荐預訂心靈家園 佛寺機構 家舍地圖 周邊商品 心靈之旅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媒體報道|加入我們|法律聲明|用戶協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