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家舍

標題: 虽然知道快,但没想到这么细,这个村里的互联网中心真... [打印本頁]

作者: harry1211    時間: 2019-12-23 09:46
標題: 虽然知道快,但没想到这么细,这个村里的互联网中心真...

这个村里的互联网中心真是极限挑战!


45天建个超级大房子快不快?
14cm的超极限细柱险不险?
这个极限挑战的还不是普通的房子,而是一个大空间多功能建筑。

村里盖的是蔬菜大棚?
江宁石塘村村头山坳里竖起一排排细细的钢架,让好奇的村民误认为这是在盖蔬菜大棚。
石塘村,这个位于南京西南40公里的近郊乡村,已先后完成了村落规划改造与乡村特色民宿、餐饮建设。村里推行的“互联网小镇”计划,正是当今中国乡村城镇化的一个缩影。

作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发展,应对未来“互联网创业大赛永久会址”带来的会议、观演等多功能的需求,地方政府提议了互联网会议中心项目,显然对于乡村的未来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但同时从选址到建设并未经过蓝图规划的缜密过程,而呈现出某种乡土聚落发展的“自发性”

建筑师与政府业主的第一次交流富于戏剧性,从需求上这是一个可以容纳800人的会议中心,造价有限,工期紧张,这个在乡村聚落环境基地中的“大房子”,置于城市环境也是一个具有挑战的项目。

一不小心撞上了“脚手架”

一排排细细的钢架,也是让很多人差点撞上的“脚手架”,正是已经安装完成的14厘米超细柱。

这是工程师巧妙设计,超越欧拉临界力的限制形成截面尺寸极小的重载超压细柱。最终达成了超越欧拉临界力限制的截面边长14厘米,10.45米高,长径比1:75细柱。

在中国的传统乡村,大房子并不多见。作为公共建筑的“公社礼堂”,和作为生产设施的“温室大棚”是其中的典型。对上述两种“原型”的要素分析,成为推动设计的重要路径。乡土建筑类型通过与建造的材料、构造直接相关,既是乡土建筑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成为形式表现的重要媒介,和抽象的建筑空间意象、文化体验的载体。

公社礼堂记忆的唤醒,自然产生了两坡屋顶的基本空间要素,事实上这个会议中心的大空间在多数时间也将作为村民聚会风俗延续的场所。而装配式的杆件结构则是对温室大棚轻钢结构建造类型的发展,虽然其复杂性和可靠性要远高于后者的要求,但是其对自然环境最少扰动的理性建造逻辑得以保留。

模型还没建完他们房子已经盖好了
距离会议举行的日期还有45天,快速建造成为设计施工的主线。设计与施工完美的配合结果就是:“模型还没建完他们房子已经盖好了。”
技术在这里摈弃了突显自身的炫技化方式,转而成为一种消解自身物质存在的手段。乡村环境的材质,光线,气氛,感受成为还原的对象与主体。在乡下,用一种精心选择的适宜技术,寻求当下乡村建设议题的在地化解答。
石塘互联网会议中心的设计实践表明,技术的应用和植入可以跨越城乡之间的差别,成为乡村复兴的一种重要手段。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植根于乡土聚落“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的建筑文化,建立有机整体的城乡关系。

“互联网会议中心”作为乡村新的功能类型,其要素构成毫无疑问是时代进步的诉求,而“类型”思考方法“转换”和“进化”的本质,从来不是拒绝——而是迫切需要积极融合新的技术策略,形成技术和乡土相契合的发展推动力去延续固有的空间环境秩序。








歡迎光臨 途中家舍 (http://www.home-way-hom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