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家舍

標題: 沉緬浴佛(一)——緬甸初相遇 [打印本頁]

作者: 梦旅人    時間: 2015-1-21 12:44
標題: 沉緬浴佛(一)——緬甸初相遇
本帖最後由 梦旅人 於 2015-1-26 16:31 編輯

  與緬甸初相遇的感覺並沒有想像中悶熱與煩躁,也沒有紛亂與不安,似乎那些詞語跟這裡是沒有關係的,綠色的植被覆蓋,溫暖的笑臉相迎,就算語言不通,也不會覺得這裡是陌生的。相反,偶遇托缽的赤腳比丘時,心反而更加安穩,站在大金塔下的時候,更會讓人不由的感歎:我回來了!


  每天清晨、近午,這裡的僧人便如同2500多年前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一般,赤著雙足,在街巷中托缽,堅持著原始佛教的生活實踐。
  到緬甸的第一個早晨,便是到禪中心後的菜市場買拖鞋。途中,三三兩兩身披紅色袈裟的僧侶開始出現。他們年齡不一,有的清清淨淨神情輕鬆,手提小小的三迭式鋁制飯盒;有的膚色棕黃,斜肩背著黑色大缽,往他們的食器大缽裡供養食物的有賣早點的手推車小販,有路邊的店家,施與受皆靜默無言。

  路上又走過兩個少年比丘,黧黑瘦削,眼神剛毅肅穆。當年曾有人問釋迦牟尼:“您曾貴為王子,為什麼要像乞丐一樣出來乞食?”釋迦牟尼回答說:“我接受佈施,是因為可以讓每個人都有佈施的機會。”
  根據聯合國排名,緬甸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三十個國家之一。不過這裡幾乎沒有精神病人、自殺者、憂鬱症者甚至沒有餓死的人,因為人人都可以走進寺廟接受免費餐食,感受到寺院僧侶們給予的食糧與精神支持。

  “供養一千位僧侶,就會有一位羅漢出現。這就是生命最好的良性迴圈。”心道法師這樣說。
  傳統市場雖然嘈雜、凌亂,但緬甸人似乎很習慣在這種環境中緩慢的生活,也許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篤定的信仰,所以精神上的滿足感讓他們對這樣的生活也能悠游的樂在其中。

  除了蔬果小吃之外,市場上最重要的商品都是跟佛教信仰有關的,有在家供養的供具,供佛用的鮮花,僧人的衣物座具……這裡的一切都成為他們生活信仰的一部分。







歡迎光臨 途中家舍 (http://www.home-way-hom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